前几天跟一群朋友一起去日本爱知县跑了25年亚青赛的旁观者赛事

其实本来要跑三场的:短接+中距+长距。结果某清提前一周才敲定博士面试的时间,只能把第一场咕咕了,机票 -1500。其实当天又延迟了俩小时,差点我又没赶上飞机…不过最后看图发现没亏很多——因为相比起来后两天实在太难了。

看到秩序册第一时间感想

第一天比较跑路,后两天,尤其是第三天强度是我跑过强度最高的比赛…本来以为这是好客爱知把最好的场地拿出来给最亲的国际友人,结果一看过两天的全日本大会比这还要长50%,看来是日本的一般通过全国级比赛水平?直接把国际友人都给干无效了。

Day 2 / 中距离

赛前看技术信息看的有点懵,3.8km 直距 300m 爬升,意味着也有 300m 下降,算下来平均 15% 坡度,感觉有点离谱。但是最后跑下来体感还不错,虽然挺累的但是至少相比前两天遍地石头的场地,至少跑爽了。总体来看地形比较明确,尤其是一个 \vDash 形状的山脊线很明显,所以路线选择比较确定:指在特定技术水平下,选择的路线是比较显然的。我对我自己的技术不太自信,所以选择跑山脊小路比较多,比较稳。

总之今天的失误比较少,跑得比较顺,还不错。

Strava QuickRoute

  • 0 -> 1 -> 2 跑大路,2 -> 3 嗯爬了一个 45 度左右的坡,当时感觉这就是日本的场地吗难度上限太高了。Little did I know。

  • 3 -> 4 是第一个失误。很神奇地看错了水沟,然而事实上从路口地上距离才跑了一半。这是第一次面对这个场地的“水渠”——它是真的有水的,不像国内的图,大多数就是个深一点的干涸冲沟。

  • 4 -> 5 选择了一个非常保守的路线:沿着等高线慢慢溜然后走鞍部到山顶。不过还是小瞧了 5m 等高距的力量,等高线滑了半天感觉自己应该和对面山头在一个高度,然后根本没看到连过来的山头,只有峡谷对面的平地,然后往脚下一看鞍部在在底下四根的位置,我的高度正好是对面山顶所以根本没看到山。In hindsigh 最好的路线是早点下山直穿撞石堆的,不过当时还不清楚具体地形的长相。

  • 4 -> 5 和 6 -> 7 -> 8 走河边灌木的一段可跑性巨差,但是面积太小了,所以一眼在图上其实看不出来。6 -> 7 也许可以直接下到 7 底下的路上然后跑路,应该是更快的。

  • 8 画了个植被分界线。沿着山脊往上跑的过程中左看右看,哪里有植被分界线呢?实地两侧都是灌木。最后看懂了,这里是当小路用的:如果灌木中间踩出来了一个空隙,那当然是植被分界线了!对制图的理解又深入了一点点🙏。

  • 8 -> 9 路上有个巨大的 2m 深的沟,which nobody expects,走到跟前直接被硬控 20s,得重新入图。之前老看 ACI 经常提到 Startle effect,感觉这是最接近的一次。

    在 9 进点附近有个日本选手脚踝力量巨好,直接滑等高线过去了,我是绕的山头,虽然这个点持平,但是三个点以内就被他甩开了,老跑山头的路线太亏爬高了。同一个选手在 10 -> 11 -> 12 下山以三倍于我的速度向下猛冲,感觉很难理解他们是怎么训练出来这种跑山和速降的能力的。

  • 11 -> 12 -> 13 没啥失误,就是地形很乱所以得慢慢走。看小地形找点还是很准的,可以相信地图。

  • 15 是我这辈子见过的路线上最陡的坡,打破了大概一个小时之前看到的 3 那个坡的记录。这也是场地里唯一一个围了蓝色警戒线的地方——主办方标记这地方可能会有 Fall hazard,真的是不能小瞧。

Day 3 / 长距离

是 WRE,所以甚至有丢人 Livelox 路线回放。10.6km 625m 爬高,按爬升换算一下差不多至少是一个半马的体能消耗… 3h 有效时间只能说勉勉强强,事实上也证明在体能不充足的情况下,只要有一个大失误直接就超时无效了。

Strava QuickRoute Livelox

Livelox 上 ID 是喵喵。喜提了一个 M21E2 无效里面最快的(

  • 拿到图之前还在跟群友聊天,说 1:15000 10km 距离 A/B 图估计是绕两个圈把,根本不可能换图把,结果拿到图一翻面一看完全不一样,傻眼了。这 10km 是得全吃下来。

  • 2 -> 3 没有看到别的更好的路线,只能沿着河边走了。河边非常难走,本身河床上石头比较多,两侧岸边比较高,所以经常要跨河反复横跳。到了较大的溪流上有类似河滩可以跑了,稍微好了一些。

    3 向上攻击点选定在靠北水渠在谷底的汇入点,一块绿林中间有一个特殊人造特征 (Charcoal burn pit,下图的黄色圈)。不过一开始跑过的时候没有看到,原因是 Charcoal burn pit 和起点处的照片不太一样,就是一个石堆,从外面跑过的话其实看不到里面是个坑,也没有烧火的痕迹。根据北侧小溪转弯以及数左侧山上下来的小溪知道自己跑过了,所以攻击点切换到下一个特殊人造特征上,以及左手侧比较密集的小溪/湿地上(下图橙色的圈),不过这个时候还只是以为自己没看到特殊人造特征,而不是根本搞错了应该找的东西,所以当然还是没找到。在附近犹豫了很久,从配速可以看出来,不过无法分辨自己的站立点是在真实位置(新的攻击点)还是偏北位置(原来的攻击点),这个时候看到前面跑过来很多人,索性直接跑 4 然后回去找 3 了。

    3 号点细节

    不过这样的结果是估计至少浪费了 6 分钟,这个点跑了 21 分钟。一个更合理的做法是直接根据小溪拐弯的地方打针向上攻 3 上方的山头,应该好找很多。Meanwhile 写这篇总结的时候饭 Livelox 看到本地高手直接滑等高线直穿,让我开了眼界。

    可我不一样,我笨笨的.jpg
  • 4 -> 5 路线选择还是比较满意的,最后多绕了一个圈,因为懒得爬山了。各位高手从北侧、南侧或者直穿都有,北侧感觉是比较稳妥的选择,沿两侧都是沿河谷,先上山再过一个山口鞍部然后拐弯下山就行。不过下到 5 南侧的河谷平地是真陡…非常哈人。

    因为进 5 看过一次了,所以 5 -> 6 跑得巨快。

  • 7 -> 8 可以很明显看到和高手之间的差距。高手全部都选择了跑山脊,最终耗时大约少 25% - 30% 左右。实际跑距应该差距不大,纯粹是节约了爬高和可跑性更好。跑山脊多过一次水站,也更好定位,需要消耗的精神集中力也更少,各个方面都是更优的选择。跑到这个时候已经走了思维惯式了,全都跑水渠,然后体能就被打爆了,后面开始严重掉速,所有点基本在相同路线下都要慢大概 20%。

    7 -> 8 线路比较

    说到水站,这一个 7 旁边的水站在理想路线选择上可以经过三次,设计的非常巧妙。

  • 12 -> 13 也是类似,没有看明白 11 - 12 - 8 这条连线上的山脊,从山脊直接下回到 7 会快很多,相当于反着跑了刚刚 7 -> 8 的理想路线选择。我选择的路线是先西侧下河谷(again,思维定势),然后滑等高线回到 7 这个山脊上,跑速相比之下下降很多。

  • 14 -> 15 差点拐错了一个弯下错山脊,还好看台地形状感觉不对这山脊有点肥意识过来了。山脊真的很容易辨别不清呢! (Subtle foreshadowing)

  • 16 -> 17 Livelox 上能看到两组路线选择,跑大路的比较多,跑水渠的也有,由于我对自己路跑比较自信所以跑了大路,然而上了路跑了两步就跑不动了,只能开始溜达吃小甜嘴能量胶

    在图南侧差点出图,爬到了水渠南侧的山上,因为看错了石崖。(Another subtle foreshadowing)

  • 第二张图开始部分还是挺满意的,运气也比较好,19 和 22 都是立刻直接找到了,这两个点都藏在坑里比较难看到。20 -> 21 有一点失误,那块儿地形有点太乱了,走着走着就丢失站立点了,但是也是直接撞道路上然后在根据路的走向定位即可,因为一开始去 18 的时候见过一次 21,所以这个点不会丢,只会多花大概一分钟时间。

  • 22 -> 23 是灾难到来的时刻,一击粉碎了我想在有效时间内回来的希望。22 出点时还有半个小时有效时间,到 23 路线选择比较直接,就是走山脊,出点的路线选择时撞南侧的山然后向西侧拐弯,上山脊。但是低估了南侧的山的高度 (Or vice versa,低估了 5m 等高距 again),上到了北侧的山脊。

    22 号点出点

    这里我们分析估计是故意把这个山脊下方的图擦掉的,能分辨出来这个和正确路线不一样的地方在于:

    • 下坡远比正确路线要陡、深
    • 底下是一个河谷

    然而目标山脊南侧也有一个河谷,考虑到北侧河谷没有画,所以第一反应是走过了,下到南侧河谷里了,虽然在这个图中需要明显垂直一个山脊下山。但是真的在出图以后,重新定位的过程就是一个反复的 Confirmation bias 的过程。

    假设自己下方是图上的河谷的时候,选择的备选方案有两个:

    • 较好的情况:通过小溪的走势和水坝的位置,判断自己的位置,然后向北上山。
    • 较差的情况:走到可以看到湖的位置,这个时候应该正好在 24 正下方,然后 Backtrack

    因此有了“保底”的错误安全感,就慢慢往下游走,尝试比对水坝的方位,越比越不对劲,感觉走了好远还没看到湖也很不对,最后发现,诶,终点的大喇叭播放的流行音乐,怎么来自我的正南方呢?仔细一看图,坏了,估计是在北边一个山谷里,看到山谷有向北的水渠,判断出来里面也是个河谷。这个时候距离 22 出点已经有 15 分钟了。

    这个时候其实还是有机会有效的,然而从完全图外进图然后重定位是一个非常困难,或者说非常凭借运气的事情。从北侧爬山脊线是一个平均坡度大概 40 度 50m 爬升的坡,然后爬过去是基本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哪里的,一度在 2 小时 48 分左右经过了 23 附近,不过这个时候无法判断自己是在 23 东侧还是西侧那个东北-西南走势的山脊上,猜了一下猜错了,走到了猜想的 23 的位置看到了一块儿空地,完成了重定位,这个流程多花了 8 分钟。最后在 24 也有一个小失误,走在了小溪的错误一边,不过这个不本质了,超时已经不可挽回。


最终抵达终点的时候超时了五分钟,还是挺可惜的。不过今天这个图的难度设置就是,在体能 Borderline 的情况下,就没有失误的容错空间。今天比较大的失误,大约只有两个:

  • 22 -> 23 出图,大约 15 分钟。
  • 3 -> 4 错失攻击点,大约 6 分钟。

在一个最终比赛时间三小时的比赛中,不算很长的时间。

Final words

两天比赛算是提醒了喵喵存在的一些问题把。

具体看 Day 3 的各个 Split 的话,在大段跑路的点我的体能还是能跟上的,然而爬升和下降比较大的点和精英选手差距较大。可能得多跑跑越野了,又可以找个理由出去玩了,嘻嘻。

从技术角度,具体讨论这两张图的话,主要是大地形上,还是缺乏从纯等高线上重构地形的能力,这两天都能看出来,Day 2 即使跑得比较顺,对于目标地形高度的估计也和实际差距比较大。因为我还是从北京跑公园开始跑的,最熟悉的还是依赖植被和明显的线状特征物定位(路、河流)。比较可惜的是国内还是缺乏像这样比较靠纯等高线的地图。

这场比赛如果能代表日本比赛的典型的制图水平和办赛水平的话,感觉还是挺不错的,至少比赛本身做的非常细致,图我们没有找到任何错误,小地形也都很准确,读图困难主要来自 1:15000 + 这个拧巴地形导致等高线过于密集,但是站定还是能看懂的。路线设计水平到位,Day 2 的标定爬高和我的真实爬高正好对应,Day 3 的水站设置也很合理。一个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地方是,Day 3 在起点地方放了一个 Bulletin,特地说医疗站位置不是图上的标志正中心,原因是为了可读性挪动了标志。真正到了现场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贴个 Bulletin——从山下爬上去的过程中,在图上标志中心位置的水站是可以看到的,但是偏东北位置的真实位置得爬到山顶才能看到。这个细节我感觉是因为一定有人去验图了,并且注意到了这个细节。

本来想国庆去全日本大会顺便旅游的。不过直到报名截止也没有找到便宜的国庆非日本往返的机票,而且也没有人一起去,最终不了了之,还是感觉比较可惜。下一场全国乱跑的比赛估计是学生赛学生赛现在还没一点动静十二成是没了,下一场比赛是年末的香港锦标赛,准备到时候去玩!

吐槽

本来不抱过高期待点了盒饭,但是盒饭其实非常好吃!

Day 2 盒饭

Day 3 因为有熊出没所以主办方必须要求有熊铃,而且距离还长,我比较怕死所以特地买了水袋和越野背包,最终第三天身上装了好多东西。

Day2 摸鱼出装 vs. Day3 怕死出装

比赛跑完了又在京都玩了三天,游记还有比赛的录像剪辑后续再补!